今年3月初,深圳罗湖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引起广泛关注的展览,名为“抛砖引玉”。展览展示了130块古砖,观众们在这些古砖上欣赏到丰富的历史印记和精美的纹饰,仿佛穿越时空,遨游在五千年文明的长河中。特别让人惊讶的是,这些古砖大多来自80后青年戴元环所创办的“清源斋”,更让人意外的是,清源斋目前还收藏着超过3500块古砖。
戴元环是清源斋的主人,原本是一家电子厂的老板。由于对古玩情有独钟,他毅然跨足古砖收藏领域,并已经在这一领域深耕了八年多。令人震惊的是,他为了这些“破砖”,不仅将电子厂和房产卖掉,还将自己的千万资产投进了这项事业。虽然很多人不理解,但他始终认为这一切都非常值得,而且默默地完成了一项非凡的事业。
展开剩余86%戴元环出生于80年代的潮汕,成年后便来到深圳闯荡,后来开了一家自己的电子元件厂。不到三十岁,他就取得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,达到了经济自由的状态。与许多同龄人不同,戴元环的业余生活并不复杂,他不爱夜晚的酒吧与聚会,最大的乐趣便是四处寻找古玩。不同于其他收藏爱好者的是,他从不将藏品拿出去交易,赚来的钱除了日常家庭开销和维持厂区运转外,几乎全部用于购买古玩。
对很多古玩爱好者而言,收藏常常是一种与命运的邂逅。很多时候,他们在熙熙攘攘的市场中,看到某一件物品的一瞬间,就不由自主地产生了连接。戴元环与古砖之间的缘分,便是这样奇妙的。2014年左右,戴元环出差到长沙,闲暇之余去当地的古玩市场探宝。在那里,他偶然遇到了一块纹饰精美的古砖,经过仔细了解后,他发现这块砖的年号为“赤乌”,这是孙权在东吴时期使用的第四个年号。他当即花了3300元将这块砖买了下来。如果说与这块砖的初次相遇是一次偶然的缘分,那么后来的故事则如同命运的安排。
回到深圳后,戴元环小心翼翼地将这块古砖摆在自己的展示柜里,并开始查阅古籍,深入了解古砖的历史。他还请教了多位专家,学习了关于古砖保存与纹饰拓印的知识。随着对古砖了解的深入,戴元环的兴趣与日俱增,他决定更加专注于这一领域。没过多久,他的一位朋友来到他家,看到这块“赤乌”古砖后,仔细端详了许久,突然拍了拍大腿,说道:“你这是半块砖,我这儿有另一半。”第二天,朋友果然带来了另一半古砖。当两块古砖拼接在一起时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纹饰图案,仿佛冥冥中注定的缘分,让戴元环对古砖的兴趣愈加浓厚。
从一个普通的文玩爱好者,到成为古砖收藏家,戴元环的收藏之路越走越深。随着他对古砖和其背后历史的研究,戴元环逐渐从单纯的收藏,转向了更具规划性的保护性收集,古砖的数量也从几十块迅速增加到数百块。不到一年,他的办公室已经堆满了各式各样的“砖头”,并且通过这一过程,他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“砖友”。
文玩圈内,戴元环的名字渐渐传开了,很多听说他收藏了稀有古砖的人纷纷前来寻求购买,但他都一一拒绝了。在他眼中,这些古砖不仅仅是物件,它们每一块都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,每一条刻痕、每一处雕刻都是文化的印记,值得被小心保留、传承下去。为此,戴元环花费了三年多的时间,走遍了全国的古玩市场,随时奔赴各地,只要听到哪里有古砖的信息,便立刻出发。他常常深入荒野、乡村,甚至连山区的牛棚羊圈也不放过。
与古董字画、篆玉翡翠等艺术品不同,古砖因为易受忽视,历经千年风雨,许多在战争中遭毁坏、被城市建设覆盖,甚至被随意丢弃或当作建材使用。因此,戴元环的寻找过程极其艰辛。有时,他得深入山林,连手机信号都没有,厂里有紧急事务找不到他,家人也常常担心。然而,戴元环并未因此动摇,相反,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——保护和传承这些古砖,哪怕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。
在古砖收藏的第四年,戴元环得知上海有一位收藏家已经拥有三万多块古砖,心里感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压力。毕竟,他曾雄心壮志地想要成为中国古砖收藏的第一人,但如果已有的收藏者已经达到了这样的规模,自己的目标是否还能实现呢?于是,他特地前往上海拜访了这位收藏家,深入了解后,他发现对方虽然收藏了大量古砖,但其年代跨度并不长,品类也有限。这个发现激发了戴元环的灵感,与其在数量上与他人竞争,不如将目光放在品类上,这样收藏的难度会更大,也更具研究价值。
戴元环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来扩充自己的古砖收藏。他走访调查、聘请专家鉴定、学习拓印技术等,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精力。为了将这些古砖更好地保护与展示,他甚至将自己经营的电子厂转交给了朋友,专心致力于古砖的研究和收藏。不久之后,他卖掉了深圳的一套房子,将110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了古砖的收藏事业中。
为了给这些古砖提供更好的展示空间,戴元环利用厂区的一角进行改造,开设了私人博物馆“清源斋”。尽管博物馆的装修极为简朴,货架是工厂的旧物,地面和墙壁仅刷了水泥,灯具直接悬挂在铁架上,但这些并不妨碍古砖的价值,也不影响他继续扩充收藏规模。到2019年,清源斋的古砖数量已经超过3500块,跨越了东汉至两晋时期的81个年号,其中26个年号的年份都已完整保留,这在整个古砖收藏界堪称无出其右。
不仅如此,戴元环还将这些古砖按类别进行细致分类,涵盖了饕餮纹、鱼纹、龙纹、吉祥语、姓氏、年号、湿划、绞胎等多种类型。特别是湿划类和绞胎类古砖,它们极为珍贵,工艺独特,许多绞胎砖的花纹呈现出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感,甚至有些可以用作砚台。湿刻类古砖则记录了古人日常生活的点滴,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。
在这些古砖中,尤其有两块湿刻古砖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。例如,一块汉代砖上刻有海船图案,标出了水密隔窗的技术,这种技术的出现时间最早被认为是唐宋时期,但这块古砖却将其历史推前了一百年。另一块刻画了两层宫殿的草图,描绘了古人对周围环境的关注,展示了当时建筑设计的细腻思维。
戴元环不仅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古砖,还特别注重对这些砖上纹饰的拓印。他高薪聘请拓印名家,共同研究出一种能够保留古砖立体效果的全新装裱方法,这种技术突破了传统平面化的局限,能更好地展示古砖的历史风貌和工艺特色。这项技术在古砖收藏界引起了广泛关注,也吸引了不少书法家、篆刻家和艺术家前来参观,寻找灵感。
如今,戴元环的古砖收藏不仅在业内声名鹊起,也逐渐被更多人了解和关注。他的目标不仅仅是继续扩展个人收藏,更是希望将古砖文化发扬光大。为此,他与
发布于:天津市网眼查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