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明明昨晚睡够8小时,早上还是不想起”“下午盯着电脑,眼皮重得像挂了铅……”入秋之后,不少人都被这种“困意”缠上,总觉得提不起精神,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变“懒”了。其实别自责,你不是懒,是“秋乏”找上了门。今天,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医学研究室主任、中医学科带头人宋恩峰就为我们介绍这背后藏着的中医规律。
宋恩峰认为,秋乏不是“病”,而是身体跟着季节走的“自然反应”。夏天天气炎热,人体为了散热,皮肤毛孔一直处于张开状态,阳气也会跟着“向外跑”,就像持续“透支”能量一样;到了秋天,气温转凉,毛孔开始闭合,阳气要慢慢收回到体内“补库存”,身体就会进入一个“调整适应期”。
同时,秋天空气干燥,“燥邪”容易伤肺——中医里肺主“宣发肃降”,负责把气血津液输送到全身。肺被燥邪影响后,气血输送变慢,大脑和四肢得不到充足的“能量供给”,困意自然就来了。
饮食调:润肺健脾,给身体“充能”
秋乏的核心是“燥”和“虚”,可以在饮食上抓住“润”和“补”两个关键词:
多吃“润肺”的食物:银耳、百合、梨、莲子等都是好选择;“常吃“健脾”的食材:南瓜、山药、小米、茯苓等能帮脾胃“减负”。脾胃运化好了,湿气少了,精神自然足;
少碰“耗气”的食物:生冷瓜果、油炸食品、甜腻点心等要少吃,这些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,让困意更明显。
午间采阳:跟着太阳驱湿浊
秋天的阳光没有夏天那么烈,正好能利用午间“采阳”养身体。可以选择每天11点-13点晒背。阳光顺着后背的督脉给身体“充阳气”,把堆积的湿浊、阴气等赶出去。尤其适合久坐不动、日常活动少的人,以及脾胃运化差、阳虚体寒的人群,坚持几天就能感觉身体不那么“沉”了。
按穴位:2个“醒神穴”,困了按一按
身上有几个穴位,犯困时按一按,能快速“提神醒脑”:
关元穴:在肚脐正下方四指宽,前正中线上。这个穴位能补虚培元,还能温养脾胃、祛除湿浊,按的时候用指腹轻轻揉,每次1分钟左右、歇几秒再按,每天累计3-5分钟,按到局部有酸胀感就好,坚持按能帮身体“攒能量”,减少困意;
百会穴:头顶正中央,定位很简单——既是两耳尖连线的中点,也在前发际正中直上五指宽处。它能提神开窍,缓解脑壳发沉,困的时候用指腹按30秒到1分钟,立马能感觉脑子清醒不少。
其实秋乏就像身体的“季节适应课”,一般持续1-2周,只要顺着秋天的节奏调整,身体慢慢适应后,困意就会自然消退。不用因为暂时的没精神而焦虑,可以靠咖啡、茶叶等方式提升,但要注意适量饮用,且不宜太浓。
跟着中医的方法,让身体跟着秋天“慢下来、调一调”,很快就能找回神清气爽的状态。
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雪茹)
网眼查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